您好,欢迎来到沈阳育才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成功案例 > 正文

高考文言文中的议论文及实用文体

发表日期:2020-10-10 作者:沈阳育才家教网 电话:微信号jiake7888

、说

【概念】

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2011年高考真题】

稼说送张琥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锄耰铚艾:四种农具。得:此指中进士。

22.第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23.第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六)(12分)

22、(2分)更休

23、(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24、(2分)C

25、(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16、(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译文:为什么不去看看富人家里的庄稼呢?他们家里的田又肥又多,他们家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田又肥又多,就可以轮流得到休息,这样,地力才能得以保持。他们家的粮食充足而有余,就可以耕种时不错过农时,收获时可以等庄稼成熟。所以富人家里的庄稼一直长得很好,谷粒空瘪的少而饱满的多,储藏很久也不会腐烂。如今我家十口人,可是田地一共才百来亩,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利用,日夜盼望庄稼成长,锄头、铁耙、镰刀,各种农具一样接一样地在田里出现,庄稼种得像鱼鳞一样密集,这样,地力就枯竭了。耕种常常赶不上农时,收割时又等不到庄稼完全成熟,这样怎能有长得好的庄稼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能并没有远远超过当今之人,他们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却不轻易利用它,目的是要等待学识修养的完备,小心翼翼地如同盼望婴儿长大成人一样。这样,孱弱的,修养提高之后就变得刚健;腹中空空的,修养提高之后就变得充实。三十岁以后才去做官,五十岁以后才得到封爵,在长时间的蛰伏之后才找机会施展才华,施展才华要在学识修养充分之后;就像水要等到满池之后才溢出,箭要等到弓拉满之后再射出一样,这就是古人远远超过当今之人,而当今之人比不上古人的原因。

我年青时也有志于学问,不幸早早地考中了进士,与您成为同年,您考中进士,也不可说不早。我今天虽然自认为学识修养还很不够,但是众人却胡乱地把我的名声抬得很高。唉!希望您远离名声而致力于学问吧!博览群书,但只要扼要地吸收,积淀厚实了才有大有作为的可能,我告诉您的只能是这样一些了。

您回去,经过京城的时候打听一下,有个叫苏辙,字子由的,是我的弟弟,希望您也把这些话告诉他。

 2、书信

论盛孝章书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③。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22.古代男子五十岁,称“知命” ,四十岁称为“      ” 。作者孔融时与王粲、陈琳等七人并称“            ”。(2分)

23.作者出于□□目的,向曹操说明“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出于□□目的,指出“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3分)

24文中画线部分引用《春秋传》中的话,其用意是    )(2分)

A. 说明孝章是帮助帝王成就大业的人。

B. 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C. 表明桓公是任善用贤的典范。

D. 突出孝章是天下丈夫之雄。

25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        两件史实佐证。(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6.结合书信的特点,对本文第一段作评析。(3分)

22.2分)不惑    “建安七子”

23.3分)救友    荐贤(答对一个得2分)

24.2分)B

25.2分)燕王买骏马的尸骨来招致千里马    燕昭王筑台来招引贤士

26.3分)信的开头从回忆友情着笔:“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虽短短数语,但在对友谊的回顾中,拉近了他们三者的关系,使收信者读来有倍感亲切之感。(2分)交代了盛孝章“困于孙氏”“此子不得永年”的事实,为全信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1分)

《论盛孝章书》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更何况贤士们是生了脚的啊。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去的人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作者小传】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县)人。历任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为人秉性刚直,先后触犯何进、董卓等权臣,受到他们的排挤。后因屡次讥讽曹操,被杀害。他好学博览,是汉末有名文士,为建安七子之一。其散文议论尖锐,富有气势,表现出鲜明个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的文章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有《孔少府集》。

【题解】这是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祸。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孝章友善,知道他处境危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援。曹操接信后,即征孝章为都尉,征命未至,孝章已为孙权所害。文章叙述了孝章所处的艰难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辞意恳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量。

 

3、序

【概念】

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锄耰铚艾:四种农具。得:此指中进士。

22.第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23.第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六)(12分)

22、(2分)更休

23、(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24、(2分)C

25、(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16、(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译文:为什么不去看看富人家里的庄稼呢?他们家里的田又肥又多,他们家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田又肥又多,就可以轮流得到休息,这样,地力才能得以保持。他们家的粮食充足而有余,就可以耕种时不错过农时,收获时可以等庄稼成熟。所以富人家里的庄稼一直长得很好,谷粒空瘪的少而饱满的多,储藏很久也不会腐烂。如今我家十口人,可是田地一共才百来亩,每一寸土地都要充分利用,日夜盼望庄稼成长,锄头、铁耙、镰刀,各种农具一样接一样地在田里出现,庄稼种得像鱼鳞一样密集,这样,地力就枯竭了。耕种常常赶不上农时,收割时又等不到庄稼完全成熟,这样怎能有长得好的庄稼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能并没有远远超过当今之人,他们平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却不轻易利用它,目的是要等待学识修养的完备,小心翼翼地如同盼望婴儿长大成人一样。这样,孱弱的,修养提高之后就变得刚健;腹中空空的,修养提高之后就变得充实。三十岁以后才去做官,五十岁以后才得到封爵,在长时间的蛰伏之后才找机会施展才华,施展才华要在学识修养充分之后;就像水要等到满池之后才溢出,箭要等到弓拉满之后再射出一样,这就是古人远远超过当今之人,而当今之人比不上古人的原因。

我年青时也有志于学问,不幸早早地考中了进士,与您成为同年,您考中进士,也不可说不早。我今天虽然自认为学识修养还很不够,但是众人却胡乱地把我的名声抬得很高。唉!希望您远离名声而致力于学问吧!博览群书,但只要扼要地吸收,积淀厚实了才有大有作为的可能,我告诉您的只能是这样一些了。

您回去,经过京城的时候打听一下,有个叫苏辙,字子由的,是我的弟弟,希望您也把这些话告诉他。

 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例一】

程原迩稿序 

  张 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士,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22.从序的类别看,下列与本文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送东阳马生序》                         B. 《伶官传序》

C. 《指南录后序》                           D. 《愚溪诗序》

23.第一段写程原迩读书作文的环境,突出一个“  字。(1)

24.下面对“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仕途宽广,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有王者之气啊。

B.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仕途宽广,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使精神旺盛啊。

C.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胸襟开阔,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有王者之气啊。

D. 大概游览不奇的山水不能使胸襟开阔,交往不奇的士人不能使精神旺盛啊。

25.程原迩文章的特点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作者在文中强调了                                    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4)

26.评析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 (不超过80字)(4)

 

 

22 A (1)      23.清  (1)      24 D  (2)

25.(1)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或: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2)     

2)游赏名山大川、接触高人雅士(2)

26.本题4分。抓住一个写作特点(如:因景说理,结构严谨;对比鲜明,褒贬有致;比喻贴切,生动形象;文笔潇洒,风格清新;遣词灵动,“逼”字极佳……)给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给2

4、记

伍子胥庙记

       王安石

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后九年,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余与为铭也。

22、王安石认为“子胥之义”的“义”表现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3、引用孔子之“论”的作用一是                  ;二是                  2分)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伍子胥用吴国兵力打败了楚国而报仇雪恨

B、伍子胥使吴国兴盛因此所建祠庙香火不衰

C、王安石曾经到过建于胥山上的伍子胥庙

D、王安石为新修的伍子胥庙写了一篇铭文

25、上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的起句是:                  。(2分)

26、“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对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3分)

                                                                               

                                                                                

                                                                               

 

 

译文:依我看来,伍子胥从亡命天涯的逃窜生活中发迹起来,凭借一个寄寓在外的客卿身份,最终说服了吴国,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国,抓住了自己的仇人报仇雪恨,从此天下为之大震,这是多么雄壮让人敬仰的功业啊!
等到吴国危机四伏的时候,能够不顾自身的生死安危,冒颜直谏慷慨陈词,这种做法比起那种贪图一时的安逸,苟且自安的人来说,真是天渊之别!孔子曾点评古代的士大夫们,管夷吾、臧武仲之流,只要是一心想往者能够对天下有所裨益的人,很少不被罢黜。可是向伍子胥这样的千秋高义的,又怎么能够少得了呢!康定二年,我从所谓的胥山经过,来到庙前徘徊良久,绕着伍子胥的庙走了一圈又一圈,不仅慨叹:吴国已经烟消云散差不多千年了啊……从那时候到现在,历朝历代的兴亡变革数不胜数,各种亭台殿阁修建、废黜,变化简直沧海桑田,可是只有伍子胥的这个庙宇没有变化没有消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这种祭祀的兴盛,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当初一己之力将吴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这么简单的原因么?看来,其实是伍子胥的气节能够名动后世天下,而在于吴地,这种影响更加深远,更受到民间的爱戴罢了!
康定十一年,乐安的蒋公出任杭州的长官,应杭州的百姓合力请求,把伍子胥的庙宇翻新了一遍,我为此作了这片铭来记述这件盛事。

 22、(2分)危疑之际,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

23、(2分)赞扬伍子胥之,(强调伍子胥之会流传)(1分),这下文伍子胥祠之作伏笔(1分)

24、(3分)B

25、(2分)康定二年

26、(3分)伍子胥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因而祠庙不徙不绝;反之,只能是遭遇废革。(认识只要是评价伍子胥,不结合文意语句,意思相同也可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