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上,成人必须让孩子孩子了解:“不是每件事都要孩子『喜欢』才做的;有些事情就算孩子『不喜欢』也需要做,”例如:玩玩具之后要收拾、时间到了要睡觉、每天都要洗澡...等,这正代表着“自由不能没有纪律”。
我一向不支持给孩子贴纸、盖印章这种“代币制度”,因为孩子很容易就会看清楚这方法背后的逻辑,然后反过来用在大人身上。所以,在此给家长一些建议与做法。
孩子该做的“本分”不该给予“奖励”
孩子有很多在家里要做的事情,其实是他的“本分”,因为他是家里的成员之一。我们应该要把这些责任归还给孩子,他才会了解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所以,孩子做“本分”内该做的事情,大人是不需要一直给予“奖励”的,但我们可以在他做完后给予诚恳、具体、与即时的“鼓励”,肯定他付出的用心、感谢他所花的时间,让他从小了解自己是家里一分子,了解一个人在团体里面有所得到的同时,也要有所付出与贡献。这不是远比为了诱使孩子表现好而给予奖赏好吗?
孩子在0-6岁的发展阶段,有着探索环境、与适应环境的强烈内在需求,此时正是让孩子学习“照顾环境”,并借由让帮忙家里各种事务来融入环境、让孩子对所属环境与文化产生归属感的黄金时期。孩子在这年纪从事个人日常生活上的活动与练习,是快乐的、满足的。他并不需要奖励,因为对他而言回应到内在的发展需求,就是给他最大的奖励。
另一方面,东方学者张孝儒在其的著述『幼仪杂箴』曾说:“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
意思是:如果让孩子做到自己该做的事(让他从事融入环境的工作),他内心就会感到很踏实,其欢喜是内在的、持久的;但如果是透过满足欲望而得到的欢喜,是短暂的、而且会有副作用的。由此可知,用奖赏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表现,并不是上好的手段。
与其“因为孩子表现好而送他礼物”,不如“因为爱孩子而送他礼物”。父母要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注意不要落入“表现好所以送礼物”的误区,反而把父母对孩子的爱矮化。
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提倡: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里学习“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的能力,他的内心才会得到深层的满足。这种“能把自己照顾好,有能力照顾环境与别人”的喜悦、价值感与成就感,是再多钱也买不来的。
让孩子经验选择后的结果
不用奖励,不交换条件的话,该怎么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照顾环境?
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透过生活了解,不是每件事只要他想做就可以做,不想做就可以不做。有些事情,我们是有责任去要求孩子的。该尽的义务,不应透过奖励或交换条件来诱发,但应该透过环境中的“纪律”、以及他选择后的结果,来让他了解。孩子必须在生活上逐渐了解这点,在人格上、社会化发展上才会往正确的方向迈进。
当孩子没有做该做的事情时,建议父母可以使用“两个选择”,来让孩子“经验选择不做的后果”。
例如:“如果你把玩具收拾好,妈妈等一下就可以跟你讲故事了;但如果你还是不收玩具,那等一下的故事书时间,我们就要用来收拾玩具啰。”
我们可以让他知道收玩具与不收玩具的后果,并让他选择。再透过让他经验选择后的结果,来学习如何在下次做出更好的选择。
同时,我们在给予孩子规范时,可以练习把“负向的语言”改为比较“正向的语言”如:
“孩子!你再不收玩具,我等一下就不讲故事给你听喔!”(威胁句)改为:“孩子,你快点把玩具收拾好,等一下就可以讲故事啰!”(鼓励句)
“怎么还不收玩具呢?等一下取消故事书时间了!”(质问句、责备句)改为:“孩子啊?怎么还不收玩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了?”(询问句、关怀句)
在孩子收拾好后,也不要忘记跟孩子说:
“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收拾得好整齐喔,谢谢你这么地努力,妈妈觉得你越来越负责任了!”(肯定句、鼓励句)
透过“正向语言”与“两个选择”来养成孩子规范,孩子也会因此对自己的“本分”有着更正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