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沈阳育才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成功案例 > 正文

越是规矩的孩子,为什么到了青春期就折腾得越厉害

发表日期:2021-11-4 作者:沈阳育才家教网 电话:微信号jiake7888

朋友最近诉说了她的烦恼。


她儿子今年六岁,读幼儿园大班了。她最近觉得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点束手无策。


孩子自尊心强,而且淘气,总会做一些大人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可是,当大人批评他时,

说轻了,他置之不理,

说重了,他就哭着说“妈妈,我再也不这样了。”

可是,下次碰到同样的事,他还是会这样做。


朋友觉得孩子很在意父母对他的评价,经常会问:“妈妈,你爱不爱我?我是不是好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让大人说他,一说就觉得不耐烦,或者干脆说妈妈不爱他。


举个例子吧:幼儿园不允许小朋友把玩具带回家玩,但他还是偷偷带回家,并说这是好朋友送的。后来妈妈得知,他的好朋友根本没送他玩具。


于是妈妈语重心长地和他讲道理,他也明白这样做不对,并说:“妈妈,我以后不会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又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了家,并且还说是好朋友送的。


不仅如此,孩子去舅舅家,看上表哥的东西,也总想偷偷摸摸带回家。妈妈也经常批评教育,说这样做不对,孩子每次都说知错了,但就是不改正。


时间长了,妈妈觉得非常沮丧,也开始自我怀疑。她一直弄不明白: 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为什么这孩子老是知错不改呢?


 2 


其实,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


三到五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他们会想象自己属于哪类孩子,却并没有判断标准和能力。


五六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到价值自我的评价阶段。如果父母、老师让他们做好孩子,那孩子会迫切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好孩子。


但是,他们不能抽象判断某件事的好坏,而是要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反馈来判断。


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或许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大人看起来很明显的错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错误中成长。


可以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会因得到大人正面的评价而自豪,也会受到批评而感觉挫败。这样的心境会一直延续到学龄期。


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加聪明懂事,很多家长试图提前灌输很多正确行为方式,并以为自己告诉孩子之后,孩子就应该记得。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关注父母的价值标准。


所以,孩子会从母亲的表情中知道自己这一次又错了,可是,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心里还是稀里糊涂的。


 3 


不仅如此,如果家长提前灌输很多行事的道理,还会有负面作用。


六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可是,当父母用对与错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地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了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


因此,他内心的创造力、幻想与兴趣也会被压制,而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和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这种单调的价值判断系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


虽然父母告诉他,很多事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会接受到很多信息,了解到世界并非如此简单清晰,有很多事处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会导致他处在长久的困惑中。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反向的行为去修正孩提时期被大人种下的谬误,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系统。


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因为过于极端的信息要整合必然要伴随强烈的情绪。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且令人深思的现象:父母给予孩子越多的价值观教育,孩子成年后可能就越反叛,而且是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的解释是,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背离父母的倾向,要独立,要通过否定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


而父母的形象和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意味着好的价值观也会一起被关在门外。


 4 


那么,我们该怎么与学龄前孩子正确相处呢?


回到那个把幼儿园玩具带回家的孩子。

为了避免教育的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改译孩子的行为。


妈妈可以说:“老师是不允许把玩具带回家的,你要把玩具还回去,明天在幼儿园里接着玩。”


母亲可以收起玩具,在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托付孩子带着,并微笑着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把玩具交还给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


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错误,有两个原则:

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比如让他自己把玩具交还老师。

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

比如发挥想象,让他说一个和这个玩具相关的故事。


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更不能说“偷”这个字眼。


因为这样的词极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了,要说“不怎么好”,或“这样不太好”,隐含一种委婉的责备。


当然,还要把他的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而非一种糟糕的动机,使他好的意愿被强化。


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应注重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担忧。


更有甚者,如果孩子用不当行为获取不属于自己的玩具,父母虽然批评,却容许他继续拥有这个玩具,这是所有结果中最糟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