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强调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
打开各类育儿文章(包括我之前写的),
充斥着
“父母这个动作将毁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画什么是什么”,
“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等。
使为人父母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未婚未育者胆战心惊、犹疑惶恐。
为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重要吗?
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对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的悉心照料,存活都困难,更别说,平安健康地长大了。
但是,一旦孩子走出家门,能够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耍,能够独自在爷爷奶奶家过夜,能够上幼儿园,直至进入小学,孩子学习的途径,就不再只是父母。
他接触的每一个人,包括除父母外的其他家人、幼儿园的老师、玩伴、同学,都将对他施加影响。
他在家里学习的一套与父母互动的方式,也不再起作用,而是发展出新的与不同人的互动模式。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对父母“无条件服从与崇拜”,逐渐变成“无条件反对与质疑”,直至他能够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看待自己、看待父母、看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才完成了一个孩子到一个成年人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
父母的角色固然重要,
孩子的主动学习与反思能力、
周围的物理与人文环境、
遇见的人与事,
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被夸大了吗?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被夸大了吗?
除了极少数极端个案——2013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女童饿死案,去年沸沸扬扬的重庆男子15楼扔下亲生儿女案等——大部分普通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有可能是被夸大了。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讲过一个双生子的故事。
这一对同卵双生子,在幼儿期被分开,在不同的收养家庭长大。一个成为钢琴演奏家,非常有才能,在明尼苏达州交响乐团演出时担任钢琴独奏。
而另外一个连一个音符都不会弹。
既然这两个人有相同的基因,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异一定是由环境(家庭环境)引起的。
果然,有一个双生子的养母是钢琴老师,在家里教钢琴,而另一对养父母什么乐器都不会。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是不懂音乐的父母造就了一位钢琴演奏家,而音乐教师的小孩连一个音符都不会弹。
当然,这依然属于个案。
这个个案也从侧面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非绝对的。
同样是孩子学钢琴这个事例。假设父母都没有音乐天赋,但都想给孩子创造音乐环境,且不约而同选择了钢琴。
其中一个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虽然不情不愿,但能够坚持,学了两年,初见成效。一般这种情况下,父母会和孩子一起坚持。
而另一个孩子不仅不情不愿,每次练琴堪比上刑场,断断续续学了两年,毫无进展。亲子大战每次练琴都会上演。这种情况,父母还会坚持吗?很大可能会放弃。
多年之后,
前一个孩子可能会感恩父母的坚持,却忘记了自己的执著。
后一个孩子可能会埋怨父母的放弃,却忘记了自己的表现。
3
孩子对父母的效应,
你注意到了吗?
八十年代初,一对农民夫妇生了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相差三岁。
父母都没有读过书,每日忙于劳作,无暇顾及孩子。
大女儿不太听话,冲动易怒,常常另母亲头疼;
小儿子乖巧懂事,谨言慎行,母亲倍感欣慰。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对大女儿的管束越来越多,她们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大。
而母亲对小儿子则宠爱有加,从无约束与责备。
大女儿只道母亲偏心弟弟,重男轻女,内心除了受伤还有愤恨,却从未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与弟弟之间的差距,也从未意识到,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对母亲施加的“反影响力”。
直到多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大女儿坐在电脑前,写下这篇文,她再次审视与父母的关系,发现一路走来,母亲对待自己,比对弟弟付出得多得多。
大女儿中学叛逆,从学校跑回家,扬言放弃读书;
中学化学极差,母亲拐了十八道弯,请化学老师多照顾;
卫校毕业,为了进人民医院,母亲到处托关系找门路;
生了孩子没人带,母亲从农村到城市,四年不辞辛苦;
结婚买房子没钱,母亲拿出所有积蓄......
小儿子从村小到镇上中学,
再到县城重点高中,
到双一流大学本科,
到保送硕博连读,
到工作,到结婚生子,
一个人搞定了一切。
没有青春期叛逆,
没有对家庭出身的嫌弃,
没有动用父母一分钱,
自己在省会城市买了房子。
没错,很惭愧,我就是文中的大女儿。
4
个人
才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
一个家庭,一母所生,因为天生性情差异(所以,孩子生来并非一张白纸!),即使生活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存在差异。
即,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孩子对父母,同样产生效应。
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孩子就脱离了家庭环境,脱离了父母的影响。
在新的环境(学校或单位)里,一个作为“人”的个体逐渐被社会化,被同学、被同事、被老师、被领导,被新闻媒体、被影视音乐、被书籍杂志所影响,从而成为和孩童时期几乎完全不同的自己。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个人作为能动的个体,才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