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沈阳育才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成功案例 > 正文

接纳孩子的个性,有那么难吗?

发表日期:2022-1-26 作者:沈阳育才家教网 电话:微信号jiake7888
孩子的个性令我如此担忧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能接触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个性非常不满意:


A女士说:“我家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主见,什么事都不肯自己做决定,总是要问大人,看大人的眼神行事。喜欢讨好别人,将来可怎么办?”


B女士说:“我总觉得我儿子太单纯啦,不懂得察言观色,在人际关系中好好傻傻呆呆的,太单纯容易吃亏,我非常担心。”


C先生说:“我家孩子太内向啦!根本不知道怎么交朋友。”

……


这些担忧孩子的家长,为了纠正和改变孩子的行为,也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说,A女士为了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意识,会在生活中创造很多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 


  • 一家人平时出去吃饭,她会让孩子选择去哪里吃饭;

  • 出去买东西,她会让孩子自己挑;

  • 晚上讲故事,她会让孩子自己选择故事书;

……


可是,孩子总会这样回应妈妈:

  • “妈妈,你喜欢我就喜欢。”

  • “妈妈,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我听你的。”


A女士觉得很无奈。

她说:“这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


A女士忽略了一点。

快五岁的孩子正是开始学习判断、识别环境以检验自我行为的年龄。从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喜欢看父母或大人的脸色,听从父母做决定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A女士的担忧,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其实,孩子的个性本身就是五彩斑斓的。

带来困惑的并不是孩子的个性,而是父母对不同的个性赋予的观念。


 2 

越担心的事

越有可能成为现实


很多家长把自己对个性的评价投注到跟孩子的关系中,在孩子身上寻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东西,担心孩子会有自己不喜欢的某些个性特征。


可是,这样的担心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首先,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驱动力。


家长的过度关注、并试图纠正孩子的行为会强化孩子类似的心理特征。


因为孩子如果一直在一种标签下生活,就会无意识地去慢慢自我验证,久而久之就真的发展出了家长不希望的“糟糕”个性。


其次,孩子的个性,是无意中被大人“建构”的。


大人眼中看到的孩子,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成人的眼光,就如同暗夜里的一道光束。

成人眼里看到的孩子,只是被这道光束照亮的部分。


可是,孩子对自己的感觉却会被这道光束修正和歪曲。

他会被父母看自己的眼光制约和固定住。


性格本来是应该随着成长而变化的,可是,被固化了的性格就难以有发展和变化,变得不再自由。


这样,孩子的个性就被“建构”了。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转换一个角度、多去关注孩子其他的方面,那么,他就是一个被全方位照亮的人,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


所以,一个孩子的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孩子本身是什么样,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


所以,不管家长想要改变孩子的动机本身是多么希望对孩子好,但这种行为的结果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不接纳、不喜欢。


这种无法自我接纳产生的自我冲突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还伴随一种深层的自我缺陷感。


 3 

个性真有好坏之分吗?


由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某些性格特征,

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养成那样的个性。


可是,主流文化认同的个性一定是每个孩子需要追求的目标吗?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个高智商者、卓越领袖、统治者是特别外向、开朗、热情的。相反,主导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内敛、沉稳、复杂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受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


能够自我认同的孩子,最终比主流文化认同的完美个性者更杰出与成功。


因为社会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构成一个整体,不同的个性既是牵制也是互补。如果大家个性都高度一致,社会不仅单调而且疯狂。


遗憾的是,

我们的主流社会是否对每种个性都有积极的认同?

是否提供了适合不同个性的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呢?


于是,我们还需要做的是:正确解读主流文化对孩子个性与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


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4 

换一种方式强化孩子


回到那个不愿意自己做决定的孩子。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决定,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


父母可以经常夸奖孩子喜欢做决定,而且孩子一旦做决定,可以很快地接受和赞同,并分享快乐,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做决定了。


这里有两个原则:


1、不要评论孩子所做决定的好坏,而要先夸奖做决定的行为;


2、如果孩子的决定可能错误时,母亲不要马上纠正,还是要先等一等,问问孩子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有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失败,提高他对决定的判断力,鼓励他做更好的决定。


母亲可能会说,“可是,如果孩子从不做决定,我又怎么可以表扬他呢?”


但是,其实孩子说“妈妈喜欢我就喜欢”就是在做决定,但这是一个“狡猾”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不会遭到批评的决定。


不仅对于不爱做决定的孩子,对于那父母眼中内向、单纯、木讷等个性不被接纳的孩子也一样,父母都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强化和沟通。


重要的是,

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学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进而他才会爱世间万物、爱美好人生。